2014年1月11日 星期六

創意媽祖周邊

日復一日,許多人也把設計概念轉到媽祖身上,創造出許多與媽祖相關或是聯名的周邊商品,不僅能帶到商機,也可創造出許多不思議的未來。

Q版媽祖

大甲鎮瀾宮設計出媽祖的Q版肖像,深受大人小孩的歡迎,同時也把媽祖的慈祥面貌展現出來,也多了個話題能讓媽祖推向國際。

八家將


八家將,緣自中國民間信仰及神話,原指神將數名,通常是八位,一般說法是起源於五福王爺幕府專責捉邪驅鬼的八位將軍,這八位將軍亦是陰間神祇,故也作為東嶽大帝、閻羅王、城隍等陰司神明廟宇的隨扈,逐漸演變成王爺、媽祖等所有廟宇的開路先鋒,擔任主神的隨扈。後來,廟會中參與的信士,裝扮成這「八家將」,以衛護主神。演變為一種臺灣民俗活動,乃陣頭之一;屬於文武陣中的武陣。負責捉拿鬼怪妖邪,也有解運祈安、安宅鎮煞的功能,具有強烈的宗教性質,陣頭氣氛也常顯得神秘、威赫、嚴肅。

繞境隊伍

在整個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隊伍中,龐大的各式陣頭總是輕易地就吸引住眾人的目光,但是長久以來,我們可能都只看到「聲光效果」,只看到「熱鬧」的表象,卻很少去探究它的由來以及隱含的意義,透過下列的介紹,我們將為大家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拉近我們與進香陣頭間的距離。
 【頭香】
 【貳香】
 【參香】
 【贊香】
 【報馬仔】 報馬仔 「報馬仔」即探子馬,是進香團隊的急先鋒,負責察看前方路境是否安全,隨時回報媽祖路況,並且沿途敲鑼通知信眾收拾晾曬衣物,準備香案迎接媽祖。報馬仔的造型相當突出,每每吸引眾人的目光,他頭戴斗笠以防曬, 肩搭簑衣以防雨,身穿黑色衣褲、羊毛襖以禦寒,戴老花眼鏡表示他看得清楚,帶茶壺、留燕尾鬍鬚、吸旱煙管、喝葫蘆酒表示他灑脫自在,攜帶豬腳韭菜表示他不受餓、有吃食而且長生,腳貼五彩圓紙是因為腳生瘡,表示人生難免不全,著一隻草鞋、捲起半隻褲管,表示他雖工作辛苦,但忠於職務,縱使捲起褲管、鞋子掉了一隻,形象滑稽也不在乎。他的滑稽裝扮每每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莊嚴的迎神時刻讓人會心一笑。

 【頭旗、頭燈、三仙旗】

 頭旗、頭燈、三仙旗 「頭旗」代表媽祖,為四方形的杏黃色旗幟,旗面鏽有「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頭旗、(謁祖)遶境進香」的字樣,旗頭為木刻紅葫蘆,兩枚紅絨球裝飾,葫蘆上插貢香一枝,旁有一藍一紅小燈,燈號與大轎上的燈號配合, 行進時掌旗使雙手執旗,旗面在前。 「頭燈」代表整個進香團的眼睛也代表光明,為照明之用,燈上繪有八仙,書有「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謁祖)遶境進香、合境平安」的字樣,掌燈者立於頭旗兩旁。 「三仙旗」為頭旗副手,中間黃旗代表媽祖,旗面書上「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兩旁藍旗為護駕,旗面書上「大甲鎮瀾宮(謁祖)遶境進香」,旗頭也裝飾紅葫蘆,但不插香,行進時置於掌旗使肩上。這組三仙旗為民國五十年前後才設置,初為素面書黑體字,民國六十八年以後改為繡面,旗面繡雙龍朝拜、雙鳳朝拜,中間的字樣完全一樣,一面為「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另一面為「大甲鎮瀾宮(謁祖)遶境進香」,三仙旗的產生來自於進香沿線接駕的團體增加以後。原先頭旗的工作除了帶領隊伍前進之外,尚負有接待迎駕團體的任務,當迎駕團體與頭旗對拜之後,頭旗使必須引導該團體至媽祖大轎前行禮,結果卻因此造成進香隊伍停頓,為了解決此一問題,設置三仙旗代替頭旗率領整個進香團隊向前方邁進,如此一來整個隊伍才不致於缺乏旗幟帶路而停頓了下來。

 【開路鼓】

開路鼓 顧名思義,它就是進香團走在隊伍前端,開路的小樂團,這一組是辛苦的一組,因為進香隊伍一開拔前進,「開路鼓」不分晝夜,沿途步行吹奏敲打,通知信徒,進香隊伍已到了。

 【特組自行車】
特組自行車 自行車隊,要求嚴謹,隊員不論男女一律戴帽、白上衣、同一顏色領帶、卡其長褲、手戴白手套,陣容嚴整,一直都是「進香示範隊」。同時每天在媽祖駐蹕過夜的廟宇前組成隔離牆,方便大轎班行禮入宮停駕,堪稱是媽祖的「鐵衛」。

 【繡旗隊】
繡旗隊 鎮瀾宮的繡旗隊為全國規模最大的,民國五十二年(西元1963)正式成立(在此之前也有男士執繡旗數支參加如溪州仔的洪、橫圳庄的黃輝煌即屬之,然南下與否全憑爐主決定),當初設置的目的在於充實進香隊伍的陣容,此後逐年擴充,曾經達到三百六十餘支,近年在廟方人員、車輛的考量之下,才加以控制,避免人數過於龐大,多以三百人參加,因此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每每在元宵節當天晚上報名就已爆滿。

 【福德彌勒團】
福德彌勒團 福德彌勒團由土地公、玉女與三位羅漢組成,這些神像以土地公為開路之神,沿路手持元寶主賜財。

 【彌勒團】
彌勒團 該團有三位彌勒,沿途喝酒嘻笑怒罵,百無禁忌,一副肚大能容的模樣,十分討喜。

 【太子團】
太子團 該團主神為三太子哪吒,由於太子頑皮,必須師父濟公給予愛的教育,因此沿途笑鬧不少。且太子團有換奶嘴的習俗,一般有新生兒的信徒都會買奶嘴與之交換或求一個新奶嘴給新生兒吸吮,藉以求平安健康長大。

 【神童團】
神童團 兩位神童在旗幟的引導下,沿途蹦蹦跳跳,藉以問路,動作十分可愛。 

【哨角隊與馬頭鑼】
哨角隊與馬頭鑼 早年哨角只有兩支,往後逐年增加,目前已有六十沿途吹奏必待馬頭鑼決定,只要馬頭鑼敲了十三下或鑼均要吹奏。十三下為正常吹,途經橋面、墓地或喪家時則亂鑼響之,為驅趕邪魔之意。

 【莊儀團】
莊儀團 即媽祖座前的兩位將軍,千里眼與順風耳;千里眼為藍色的臉龐、身著綠色蟒掛;順風耳為紅色的臉龐、身著紅色蟒掛。祂們頭戴金箍、頭後懸掛「高錢」,手上則握有「手錢」,相傳高錢、手錢可以避邪保平安,治療筋骨酸痛,沿途若有掉落,信徒們爭相拾取如獲至寶,也可以「卜筊」的方式向團員拿取。

 【卅十六執士】
卅十六執士 執士隊現在共有一對龍鳳旗,十二面彩牌和十八般武器,龍頭柺居前,鳳尾壓後,行進間如遇喪家,執士散開,將媽祖大轎護衛在中間,避免邪魔犯駕或冤魂攔路告狀。

 【轎前吹】
轎前吹 轎前吹由嗩吶、吊鼓、鈔鈸、小木魚組成,為大轎前的小樂班。

 【涼傘、令旗】
涼傘、令旗 涼傘是給媽祖沿途遮陽歇涼之意,亦是古代「萬民傘」之遺風,別名「華蓋」。令旗則為辟邪之意。

 【大轎】
大轎 在進香隊伍中壓陣的即是媽祖神轎, 神轎所到之處炮聲隆隆不絕於耳,據民間傳說大甲媽祖神轎特別具有靈 ,因此進香八天的時間隨時都有人來摸一下, 扛一段, 不少人樂此不彼。這座大轎是藤身木座, 外披刺繡, 轎頭旁亦有一隻藍一紅小燈, 轎桿為上等榆木製成, 全程均由人扛。 大甲媽祖的神轎中尚有「敬茶」供信徒索取, 因此每到一處過夜之廟宇, 轎班人員光為應付信徒索取, 一、二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大概要倒出上萬杯以上。 進香旗 進香旗是代表個人的旗幟,它並不是神的法器,傳統的老香客並不會將它供於神桌上,只置於廳堂中的清淨處。這三角小旗上面繫有二枚小鈴,這小鈴是夜間行走視線不明時,香客藉鈴聲相互結伴行走之意,旗上繫著各地宮廟的符咒,祈求眾神明保佑個人和家庭的平安。在進香前夕,香客會攜旗入鎮瀾宮參拜,並將去年綁上去的符咒全部卸下,連同金紙一起焚燒交還媽祖,並取新符結上,過爐淨旗祈求平安。進香沿途參拜各廟,同樣也取新符結上,過爐求平安。進香去程手持進香旗打開參拜,回程則旗子包起來,改持貢香,一路接引,貢香的火不斷,即引香火回來之意。

 搶香 相傳清朝大甲五十三庄的頭人聚議之初,原有五十三庄輪值媽祖進香接駕 踩街之議,但因五十三年才輪到一次,時間的差距過長,加上各庄貧富不均,唯恐有的庄頭負擔不起,因此以搶香的方式,讓有意爭取的庄頭以「頭香」、「貳香」、「參香」的名義,負責遊行的一切活動 ,然而給予一項特權,即進香回駕鑾轎之後,能夠接駕獻香,由搶香者代表祭拜、祈願、祈福,插上三枝線香在大轎內的香爐中。

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鑽轎腳

信眾相信鑽過大甲媽的轎底就會帶來平安, 因此每每繞境時, 民眾都會主動跪在地上等候大甲媽從頭頂經過, 也導致繞境時間總會延遲。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鎮瀾宮建廟歷史

大甲鎮瀾宮 建廟歷史 傳清雍正八年(西元一七三O年)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人氏林永興,自湄洲媽祖祖廟奉請天上聖母神像來台,途經本地定居謀生,當時移民篤信湄洲媽祖,紛紛前來參拜,聖蹟靈驗。地方縉紳見香火鼎盛,事後徵得林氏同意,擇地於現址,於清雍正十年(西元一七三二年)興建小祠。 【現存天后宮界碑】 清乾隆卅五年(西元一七七O年) 改建小廟曰「天后宮」。(天后宮石碑於民國七十七年五月十八日北側金亭改建時掘出)。 清乾隆五二年(西元一七八七年) 重建,始見載於台灣府淡水廳文獻中。往後由大甲分司誠夫宗覲庭、同鄉進士陳峰毫氏、地方縉紳連昆山、巧化龍氏屢次發起獻地重建,共襄盛舉,將廟擴建,改稱為「鎮瀾宮」。 清乾隆五二年(西元一七八七年) 重建,始見載於台灣府淡水廳文獻中。往後由大甲分司誠夫宗覲庭、同鄉進士陳峰毫氏、地方縉紳連昆山、巧化龍氏屢次發起獻地重建,共襄盛舉,將廟擴建,改稱為「鎮瀾宮」。 民國十三年(西元一九二四年) 住持禪師因故離去,而改為街庄民所有制,並即指派地方縉紳杜清先生、杜香國先生、郭金焜先生為管理人。